《七天建筑》工作坊是psD(PSA全新的创意延伸空间)的第一场工作坊。工作坊由张永和教授领衔三位建筑师作为导师团,邀请年轻的建筑学人在建筑学中相遇与学习。
本次工作坊为期7天,将递进式地研讨关于本体建筑学的一系列核心问题,聚焦于材料、结构、空间及使用。工作坊将主要分为授课与实践两部分,并穿插阶段性的讨论和评图。
工作坊将招募12位学员,之后将进行2人一组的分组。由三位导师团亲自辅导学员们学习结构形式、生活形式与建造形式,并最终设计一个底层架空的林中小木屋。
课程简介
要求设计一底层架空的林中木屋,考虑结构形式,生活形式与建造形式的统
一协调。建筑规模:20m²。
招募要求
建筑专业学生/年轻建筑师 共12人,2人一组;
希望在建筑学领域探寻的你,能关注建造,关注生活,关注各种领域的现当代设计。
申请时间
即日起至2016年4月16日
工作坊时间
5月1日 ——5月7日, 为期共7天
每天上午9:00-12:00
每天下午13:00-18:00
导师
张永和教授领衔教学团队
第1-2天 葛明、结构顾问淳庆
第3-4天 宋玮
第5-6天 张永和
第7天 张永和、 葛明,宋玮、结构顾问淳庆
申请条件
(1)就读于中国内地院校建筑类相关专业(包括建筑学、景观建筑学、城市规划等)的本
科(二年级以上)或硕士研究生;
(2)毕业已参加工作的年轻建筑师,年龄30岁以下
(3)可保证连续参加7天工作坊的时间
报名方式
http://http://www.huodongxing.com/event/9328531202200
(1)如实填写报名表;
(2)上传作品集:文件不超过10M;
费用
材料及培训费:3000元/人
学员食宿自理
学员自备用具清单
电脑;绘图工具
关于导师

▲ 张永和先生
张永和
非常建筑创始人、主持建筑师,同济大学教授。1956年出生于北京,1977年考入南京工学院建筑系(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后赴美留学,1984年获得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UCB)建筑硕士学位。1993年在美国与鲁力佳创立“非常建筑”事务所。他曾获得诸多奖项,如1987年日本新建筑国际住宅设计竞赛一等奖第一名,美国“进步建筑”1996年度优秀建筑工程设计奖,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艺术贡献奖,2006年美国艺术与文学院的学院建筑奖等。
张永和曾多次参加国际建筑及艺术展,如2000至2008年先后五次参加威尼斯建筑及艺术双年展,并曾担任2013首届上海西岸建筑与当代艺术双年展总策展人、2005首届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的总策展人以及2008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联合策展人。曾在美国和中国的多所建筑学校任教,现任同济大学、麻省理工学院(MIT)教授,从2005到2010 担任MIT建筑系系主任,1999至2005年任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创始人、教授,2002年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丹下健三教授教席,2004年密歇根大学伊利尔•沙里宁教授教席。2009年获美国建筑师协会香港分会荣誉会员。自2011年起任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

葛明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建筑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
主要作品有如园、微园、2008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之一“Murmur"等;主要研究建筑、概念建筑与园林设计方法,曾发表《体积法》、《结构法》、《不定形法》、《黑》等论文。

宋玮
EMBT中国地区负责人、建筑评论人、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客座指导老师。
2008.07 同济大学建筑学本科毕业。2011.07 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硕士毕业。2015.07 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博士毕业。曾出版《黄金时代-西班牙当代建筑全景》、《更新中的地域性-加泰罗尼亚三代建筑师访谈录》。
课程安排
Day 1
葛明、结构顾问淳庆
09:00-10:00 讲课 (1.三位导师见面会,课程介绍 2.学生自我介绍,分组 3.木结构专题)
10:00-16:00 练习 (1.研究不同型材的结构形式 2.研究特定的支撑方式 3制作1:20比例模型)
16:00-18:00 点评
Day 2
葛明、结构顾问淳庆
09:00-10:00 讲课 (根据生活形式提出一种结构原型,考虑上下、进出)
10:00-16:00 练习 (制作1:20比例模型)
16:00-18:00 点评
Day 3
宋玮
09:00-10:00 讲课 (1.根据南北气候条件考虑内外关系 2.提出围护形式,开启形式与覆盖形式)
10:00-16:00 练习 (制作1:20比例模型)
16:00-18:00 中期点评
Day 4
宋玮
09:00-10:00 讲课 (结合结构形式与围护形式,细化材料类型)
10:00-16:00 练习 (制作1:20比例模型)
16:00-18:00 点评
Day 5
张永和
09:00-10:00 讲课 (1.全面深化方案 2.研究建造过程,优化材料使用 3.建与拆的整体思考)
10:00-16:00 练习
16:00-18:00 点评
Day 6
张永和
09:00-10:00 讲课
10:00-16:00 练习 (完成最终模型和图纸,图纸要求:平面、剖面、节点大样,比例1:10
模型比例:1:10)
16:00-18:00 点评
Day 7
张永和、葛明,宋玮、结构顾问淳庆
13:00-17:00 答辩
七天建筑工作坊回顾
本次工作坊由张永和领衔葛明、宋玮作为导师团,并邀请了结构顾问淳庆一同带队14位学员们在建筑学中相遇与学习。
"七天建筑"工作坊的第一、二天由葛明老师与淳庆老师带队,葛明老师向学员们介绍建筑设计的理念,并启发他们的思维方式。而淳庆老师则从技术的角度,帮助学生们进行结构的选型,解决在实践中发生的结构问题。
葛明老师以“快速方案,多元推进”的方式进行教授,他向学员们介绍了“结构体”的概念。让学生通过训练“结构体”了解结构的整体性,了解结构和空间的关系,从而加强学员们对结构和生活的理解。同时,他也邀请学员们互相之间点评彼此的方案,通过这种多元的评价方式,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淳庆老师则以技术的角度帮助学员们实践自己的奇思妙想,从建筑方案的创作到结构骨架的生成,再到结构的设计及维护。让学员们构思出更合理、更完美的设计理念。
“七天建筑”工作坊的第三、四天由宋玮老师带队,宋玮老师对于工作坊而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他在继承葛明老师和淳庆老师传授的“结构”的高度思想上,将学员们往生活上引导,并补充他们对自然元素、材料控制的了解,为“林中小木屋”增添一些生活情趣。
他以其独特的“针尖式”教育方法进行授课,即以集中式的上课模式,邀请学员们进行“头脑风暴”,加上2到3小时的评图。这种上课方式会像针尖一样触及到学员们平时不会遇到的问题。
在经历了葛明老师、淳庆老师与宋玮老师关于结构、围护的教授课程后,14位学员们已基本完成了“林中木屋”的设计方案,并实现了小木屋模型的初步搭建。张永和老师在前三位老师的基础上,加强了学员们对“节点”的认识与掌握,尝试用不同的材料来连接结构构件。
张永和老师还分享了自己建筑设计的经历与案例,旨在扩散学员们思维与创作,激发他们对建筑设计的热情与动力。张永和老师诙谐愉快的授课方式让同学们以更好的姿态与心理状态进入工作坊的冲刺阶段!
作品答辩
在“七天建筑”工作坊的最后一天,4位导师聚首工作坊现场,进行最终答辩。7组(共14名)学员从结构、空间、功能等方面介绍自己的“林中小木屋”。
4位导师对每件作品进行了针对性的点评,他们皆非常重视“结构”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他们希望这7天的工作坊可以让学生们加强对结构的认识,也希望他们对生活本身有更多积累,将生活中那些动人的时刻在建筑设计中转译出来。
张永和老师表示本次工作坊选择使用木材可以让学员们较快地进入结构的学习和研究状态。比较单纯的空间和形式在现在年轻人群中不太受欢迎,年轻人们更喜欢看到“复杂性”。但是如果“复杂性”的代价是破坏合理的结构,那就是一种无知的“复杂性”。
葛明老师表示“森林小木屋”这个命题就是希望在木材、型材、建造方面对学生有一个要求。而本次工作坊有一个前提就是讨论建筑中的根本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结构”和“生活”。
宋玮老师表示在七天中发现学生们原本不是特别擅长以结构的逻辑去主导设计,希望学员们经历了7天后学会通过结构逻辑去推导设计,因为这种逻辑方式将会对他们之后的设计非常重要。
淳庆老师表示在这七天中同学们付出很多,学习很多,收获也颇丰。他们从最开始的材料把握到实现构建,再到构建和构建之间如何通过节点连接。他欣慰的看到同学们最后都把作品中的节点画出来了,这说明他们在思考如何连接。淳庆老师希望以后学员们的脑海中也要始终保持思考结构、传力的概念与模式。

三室一厅
学员姓名:王耀亮 杨依
作品说明:对比城市住房困扰,不同视角下,共享森林里一片屋檐。

树嬉
学员姓名:孙冰 杨一萌
作品说明:拾级而上,斑驳的阳光,屋绕树而生,童聚树而嬉。

柳白猿之家
学员姓名:路通 谌捷
作品说明:一个冥想的场所

点屋
学员姓名:陈东华 吕震楠
作品说明:开敞的筒心,透明的楼板,承影的屋面,泛起的光斑。

一个有管风琴的树屋
学员姓名:李弢 潘勇杰
作品说明:音乐之韵与自然之美的交响

看树的小屋
学员姓名:曾兰淳 刘玲铖
作品说明:“走进来抬头看看吧”

“宋”
学员姓名:朴世禺 霍然
作品说明:由三根柱子支撑起的覆盖有帆布和竹瓦的木屋。